top of page

電子大提琴-超出大家的想像 不同於木製大提琴的樂器 | 一起體驗2CELLOS魅力

已更新:3天前

今和大家聊聊一個非常有趣的樂器—電大提琴 / 電子大提琴 (Electric cello)!!

電子大提琴

很多沒有實際了解的人一聽到"電大提琴"會認為,這不就是大提琴的電子版本嗎?

其實不僅如此,電大提琴/電子大提琴是一個20世紀興起的樂器,可帶來了許多創新和無限可能性,並且由於製作的方式不同,也會帶來不同音色,今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樂器。

什麼是電大提琴/電子大提琴?

它的外型和傳統大提琴相似,依然有四條弦和長頸,但是它的結構和材質有所不同。

傳統大提琴通常是由木材製成,並依賴木製共鳴箱來發出聲音,而電大提琴則是使用"碳纖維"、"塑料"或 "其他合成材料"來製作琴身,這使得它比傳統大提琴更加輕便和耐用。

但由於它缺乏天然木頭的共鳴箱,因此電大提琴內建了電子"拾音器",這使得它能將弦的振動轉換為電信號,並通過"擴音器"放大,這樣就能達到更大音量,並且音色可以透過EQ進行多樣化的調整。

由於這個特性,電大提琴的音色就可以做很多細微且不同傳統大提琴般做調整,根據曲目的需求,進而加入更多不同效果,甚至能夠模擬各種樂器音色(甚至是非樂器的電子聲音)。


電大提琴/電子大提琴的結構與設計

材質

電大提琴的琴身通常使用碳纖維或其他合成材料,這些材料比木材更輕,也不容易受到濕度和溫度的影響。對於經常巡演的音樂家來說,這是很好的特性。


拾音器與音效控制

電大提琴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就是它的電子拾音器。

拾音器會將弦的振動轉換成電信號,並將這些信號傳送到音響系統中。

這樣,演奏者可以根據需求調整音量、音色,甚至加入各種音效處理。有些電大提琴還有內建的效果器,可以輕鬆調整音色,創造出不同的氛圍。 例如:YAMAHA的電大提琴內建混響;或NS Design的CR系列有多種EQ調節選項;而Gewa Novita 3.0也是內建拾音器,可直接連接音響。


調音與音量控制

電大提琴的音量不再依賴木製共鳴箱的大小,而是可以通過擴音器來控制。

而且,使用電子設備的音量控制功能,演奏者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適度調整音量,以達到演出效果。

此介紹影片完整呈現電大提琴的基本結構介紹,很認真的引導影片;也可以看出電大提琴獨特的美~~ 德國Gewa相當用心呢~~~
外國人很認真的在測試這樂器,YAMAHA電大提琴的音色模擬傳統大提琴音色已經相當出色。
此演奏就更加充分展現電大提琴的可能性與效果。是不是真的跟傳統大提琴很不一樣呢?

電大提琴/電子大提琴的優勢

  • 音色多變,富有創意

電大提琴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音色的可變性。例如:演奏者可以加入混響效果,使音色更為渾厚,或加入回聲效果,讓演奏聽起來更具空間感。

  • 靜音練習,隨時隨地

電大提琴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可以插入耳機進行靜音練習;也可以在家中較晚時間,不打擾鄰居下,進行直播演奏。(因此有時候它被稱為 靜音大提琴)


Hauser獨自使用電大提琴演奏鐵達尼號》的主題曲,可以聽出他將此樂器調教得很好,並且注重細節的展現,已經相當接近傳統大提琴的音色。

2CELLOS與電大提琴的跨界魅力

提到電大提琴,怎麼能不提到著名的音樂組合2CELLOS呢?

2CELLOS由兩位大提琴家Luka Šulić和Stjepan Hauser組成,他們將大提琴帶入了流行音樂、搖滾音樂的領域,並使用電大提琴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演出效果。

他們演奏風格融合了古典音樂的精髓和現代音樂的激情,且充滿技巧挑戰,並且又再融合視覺和聽覺的震撼感。 也因為他們此樂器更加發揚光大,對電子大提琴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;而這樂器被看到後,又因此可以不斷地技術上被改良。

2CELLOS 的 Luka Sulic 和 Hauser 與雪梨交響樂團在雪梨歌劇院演奏 Nirvana 的《Smells Like Teen Spirit》。2'21''開始正式演奏。相當搖滾的一首曲子,極其適合使用電大提琴。他們使用的是YAMAHA的SVC-110。

隨科技進步,電大提琴也越來越隨傳統木製大提琴音色靠攏,但多少因為構造與製作限制,還是沒辦法完全一樣,有的時候還是有一點"電" 或者 缺乏了一點木質大提琴的"溫暖特性";

不過就可以把它想成是另外一種獨特的樂器,相信一樣可產出有特色的作品與獨特的演奏風格魅力。

未來大家會想要看YoYo用電大提琴做創新作品或者是演奏嗎? 😂 歡迎留言給YoYo~~

畢竟YoYo也是喜歡科技產品與勇於嘗試新技術的大提琴演奏家,希望以後有更好的機會,嘗試看看這"新的樂器"!! (有興趣的廠商或音樂人歡迎來信合作喔)


--小編NANA代筆:電大提琴太酷啦~~ 可以看出各家廠商的用心 ~~ 並且覺得確實可以呈現出更現代與搖滾的樂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