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談電子大提琴演進史 | 電子音樂與電子技術的縮影 | 科幻電影般的特雷門琴
- 緒音 NANA
- 7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天前
電子大提琴(Electric Cello)是一種誕生於 20 世紀的新興樂器。與傳統大提琴相比,它的音色擁有更大的可塑性,可以根據不同曲目的需求進行細緻調整,並加入多種音效。透過電子技術,它甚至能夠模擬各式樂器的音色,為音樂創作帶來無限可能。不過大家是否對於此樂器的起源有所好奇呢? 今天我們就來詳談電子大提琴的起源史:
起源(20世紀初)


隨著 19 世紀末各種電器的陸續問世,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將電力應用於音樂與樂器之中。進入 20 世紀,世界上第一種電子樂器—— 特雷門琴(Theremin)誕生。這件樂器由俄羅斯發明家李昂・特雷門(Leon Theremin)於 1920 年代初發明,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多種電子樂器,如「Terpsitone」、「Rhythmicon」、「鍵盤特雷門琴」,甚至「電子大提琴」[註1]。

同一時期,法國音樂家莫里斯・馬特諾(Maurice Martenot)於 1928 年發明了另一種電子樂器——馬特諾琴(Ondes Martenot)。作為一名大提琴家,他表示其實可以將特雷門琴理解為一種電子化的大提琴,或者說具有、保留了大提琴的表現力,但其實它的外表和大提琴是南轅北轍的 [註2]。
技術發展與進步(20 世紀中後期)
進入 20 世紀中後期,電子音樂逐漸興起 [註3],電子樂器的技術也隨之發展。
1970 至 1990 年代,拾音器與音效處理技術大幅進步 -

1971 年,Larry DiMarzio 推出了 Super Distortion 與 Dual Sound 拾音器,兩款款拾音器是最早大規模銷售的用於改裝的效果器,掀起了吉他與其他電子樂器改裝的風潮。 [註5]
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,電子大提琴的音質也大幅提升,各大樂器品牌紛紛投入拾音器與電子樂器的研發。
此外,製造商開始採用碳纖維與複合材料製作琴身,使樂器更加輕巧耐用,提升演奏者的使用體驗,並大幅增加攜帶的便利性。
2CELLOS 的影響 (21世紀)
克羅埃西亞二重奏組合 2CELLOS(Luka Šulić 與 Stjepan Hauser)在電子大提琴的普及與發展上扮演了關鍵角色。他們的演奏風格融合古典與流行元素,並大量運用電子大提琴,讓這項樂器成為現代音樂的重要工具。2CELLOS 主要使用 YAMAHA SVC-110 型號的電子大提琴 ,促使 YAMAHA 這個品牌在電子大提琴市場上廣為人知。此外,NS Design、GEWA、Zeta 等知名品牌亦推出高性能電子大提琴,各具特色與優勢。
電子大提琴與傳統大提琴的比較
特點 | 電子大提琴 | 傳統大提琴 |
琴身 | 實心或鏤空設計,輕便現代 | 木製共鳴箱,產生自然共鳴 |
發聲方式 | 拾音器感應琴弦震動,需連接音箱 | 透過共鳴箱自然放大聲音 |
音色變化 | 可調整音色與音效,變化豐富 | 固定音色,受木材與製琴技藝影響 |
便攜性 | 輕巧易攜,有些型號可折疊 | 體積較大,不易攜帶 |
練習模式 | 可靜音練習,耳機輸出 | 需控制音量,以免影響他人 |
電子大提琴的誕生與發展,不僅為音樂表現開闢了全新視野,也讓演奏者能夠突破傳統框架,在古典與現代之間自由切換。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,電子大提琴將持續進化,成為音樂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。
還是再問:未來大家會想要看YoYo用電大提琴做創新作品或者是演奏嗎? 😂 歡迎留言給YoYo~~
---
延伸補充
特雷門琴現今依然運用在很多音樂之中,也有演奏家很有名的,好比 Hans Zimmer,持續使用此樂器創作,並且發布影片在YT,其懸空的演奏技巧,猶如科幻電影般:
---
註1
註2
註3 電子音樂發展史
註4 拾音器
註5 DiMarzio拾音器
Comments